时间:2023-1-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修行的最高境界“化境”是什么意思?顾名思义,就是修到了化解的境界。那么到达这种境界的人都能化解什么呢?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古人认为,天上的风雨与人的祸福是来去突然不可预测的,然而在现代的高科技年代里“天有不测风云”一词被“天气预报”更新了,但人的祸福仍不能预测也不能将祸事化解消除。

无论是祸事还是福事都是一种现象,在现象的背后有一种常人不可见的隐象,这隐象才是现象的根源。隐象又是由无形的大象再通过人的行为及思维方式等而形成的一种易象的形态。祸事或福事的隐象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受时空限制,它们往往是由祖辈的行为或思维习惯所形成的隐象,往往显现在后代人的身上进而决定子孙后代的运势。

谁能掌握大象形成隐象的规律,和自然的造化规律,谁就懂得化解祸事的原理和步骤,这也是《道德经》中的“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的真正含义。

化境的化,也是造化的化,它与造是相反的。造,是将无形的大象加工制造成有形态的易象;化,是将有形态的易象化掉还原为无形的大象。但是,无论是造还是化都离不开自然,而自然的造与化都离不开道的规律,道的规律还分为天道和人道:《道德经》中的“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造的规律就是“人之道”;化就得用“天之道”的规律。关于什么是自然,我有一篇文章:《道德经:“长生久视”,需了解自然,把握自然》,其中介绍的比较详细,在这里就不多做重复。修到化境境界的人就是能化解发生祸事的根源“隐象”。化解祸事的唯一途径就是修“天之道”,只有行“天之道”才能使自己的身心与“天之道”的规律对接,身心与天道规律对接的百分比和化解祸事的效率成正比。

修行方法分为两种:一是经修炼,使自己的身心时刻不离“天之道”,久之,人体场必然与天之道融为一体;二是无私奉献:就是《道德经》中的“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个“有馀”不是单指财富,也包括服务于他人的“特长”,比如见义勇为就是用自己的有馀“奉天下”,或者用自己的手艺为他人无偿服务等,就是《道德经》中的“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自己的不足奉天下,那样的话就会适得其反。

在这里我需要重申的是:领悟古圣贤的著作要“身体力行”,不要被注解框住,因为大多文字注解者都没有实修,比如我们要想知道库房里有什么货就得进去查看,不能在门外猜,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自己尝一尝。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uiyuyangsheng.com/mlhzp/mlhzp/16361.html
------分隔线----------------------------